“拖了两个月的歹戏终于落幕”!蔡英文“改组内阁”被批“换挡箭牌”******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陈立非】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27日宣布,由前副手陈建仁接棒苏贞昌担任“行政院长”,组成新“内阁”。岛内舆论嘲讽说,“拖了两个月的歹戏终于落幕了!”
27日,台当局已确定由陈建仁、“副行政院长”郑文灿以及秘书长李孟谚组成所谓的“行政院铁三角”。陈建仁是流行病学家,2015年11月请辞“中研院副院长”,宣布与蔡英文搭档参选。2021年底在蔡英文邀请下申请加入民进党。
根据规划,苏贞昌30日将举行临时会率“内阁”总辞,隔天举行新旧“内阁”交接。至于其他人事调整,《联合报》27日称,竞选新北市长失败的林佳龙将担任“总统府”秘书长;“国安局长”陈明通请辞,由台“外交部次长”蔡明彦接任。另外,民进党“立委”管碧玲将接任“海洋委员会主委”。台湾《中国时报》27日称,“外交部长”吴钊燮、“国防部长”邱国正、“国安会秘书长”顾立雄以及陆委会主委邱太三等均规划留任,但必须等蔡英文最后拍板。
针对新“内阁”,“中广”董事长赵少康讽刺说,“蔡英文推出的是一个难看的不伦内阁”。陈建仁顶着学术光环大力鼓吹高端疫苗,让高端股价一飞冲天,大搞内线交易是“商业不伦”;郑文灿抄袭论文涉学术不伦,还偷抄大陆的论文,是“政治不伦”。台北市议员游淑慧说,民进党每次“组阁”都是辅导“失业者”就职计划。她认为陈建仁根本没有“组阁”的能力和权力,最后仍是派系分赃和“小英意志”。国民党台北市议员徐巧芯直言,疫苗争议是民进党去年选举大败的原因,但现在蔡当局重新“组阁”却把当初护航高端疫苗的人放到高位上,说明完全没有检讨、反省。此外,“抄袭”也是民进党去年选举失败很重要的原因,而陈建仁与郑文灿都曾涉嫌抄袭,显然民进党根本不把抄袭当作2022年败选的原因之一。
“台湾民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认为,蔡遭遇2022年羞辱性地方选举挫败,辞去党主席两个月后,现在已经要高唱“重出江湖”,为此派出真正可信任的心腹出任“行政院正副院长”,“哪怕这两个人的罩门已经洞开”。前“外交官”介文汲称,未来一年多,民进党主席赖清德会让蔡英文“痛不欲生”,所以她现在要让赖“痛不欲生”,这次就是把自己的心腹完全派出来。国民党前“立委”江启臣说,未来将看到更多蔡干预“内阁”人事的身影。
岛内舆论对新“内阁”也不抱期待。《联合报》27日称,蔡英文在最后一年多的任期找过去的副手“组阁”,向党内各派系传递“我仍是大当家”的信号,新“行政院长”只剩“人形立牌”的功能。该报的社论认为,蔡英文很清楚“九合一”选举已证明了“抗中保台”牌失效,要避免政权被轮替,必须要换人当她的挡箭牌,除了随时待命配合其政治需要进退的陈建仁外,她已无牌可打。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⑮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作者:辛翔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现阶段,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中的根基性地位愈加凸显,但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于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对主产区依存度显著升高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粮食产销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历史性变化,主要特征是:主销区粮食自给水平显著降低,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需缺口持续加大,主产区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主体支撑。以当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为自给标准计算,1978-2021年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由93.57%降至19.91%,粮食产需缺口由297万吨增至11800万吨;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由87.29%降至78.40%,粮食产需缺口由851万吨增至3200万吨;主产区粮食自给率由106.65%升至139.33%,商品粮调出数量由1280万吨增至15000万吨。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巨大的粮食产需缺口均高度依赖于主产区的生产供给。
主产区经济社会及粮食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多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主产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粮食生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低,主产区大多数省份仍处于“粮食大省、经济穷省”的窘况之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1980-2020年,主产区GDP增长204.14倍,成就显著,但明显低于主销区286.66倍和产销平衡区234.96倍的GDP增幅。二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偏慢。自1994年税收制度改革至2020年,主产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8.64倍,明显低于主销区48.49倍和产销平衡区42.20倍的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三是地方财政支出能力偏弱。1994-2020年,主产区人均财政支出能力与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差距均显著扩大。1994年主产区财政人均支出水平为269.3元,比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分别低337.0元和32.6元;2020年主产区人均财政支出增长至13477.8元,但与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差距分别扩大到4022.0元和2686.8元。四是粮食生产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功能弱化。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粮食生产发展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2010年,主产区13个省份中有6个省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后,受国内外粮价倒挂冲击,粮食生产的增收作用减弱。2020年,主产区中仅有山东、辽宁、江苏三个省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吉林、河北等产粮大省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转变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是人口吸引力偏弱。1980-2020年,主产区人口增长了29.01%,明显低于主销区103.20%和产销平衡区43.64%的人口增幅。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主产区人口的大量流出,劳动能力较强的中青年人口和男性人口占比下降,劳动力较弱的老龄人口和妇女留守人口占比增加。上述方面问题的存在,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主产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根基的稳固,亟须通过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以解决。
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思路
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应加强顶层设计,明晰政策目标,坚持贡献与补偿相匹配,加大补偿力度,完善补偿保障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涉及中央和地方、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生产和消费、市场与政府等方方面面,需坚持一体设计、统筹协调、综合推进,确保政令一致,防止顾此失彼或政策内耗。
明晰政策目标。从国家粮食安全利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利益和区域生态利益等多维度综合评估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贡献价值,坚持贡献与补偿相匹配、补偿与粮食根基巩固相适应的原则,确立明晰的政策目标和时限,力戒将“合理补偿”“尽快实现”类政策原则虚化为政策目标。
健全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机制。现阶段,仅靠中央财政难以实现让主产区种粮不吃亏、得实惠的目标,必须建立由中央和受益地区共同负责的补偿机制。在补偿总体目标确定下,明晰划分中央财政和受益地区各方应承担的补偿责任。对于中央财政所承担部分,由国家通过健全资金保障机制,确保补偿资金足额到位。同时,对存在粮食产需缺口的地区,由国家按受益规模确定补偿标准和统一归集补偿资金,按贡献度对主产区进行补偿。
健全主产区经济发展助推机制。主产区粮食生产根基的巩固,以及其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状况的改变,既要靠利益补偿机制“输血”,也要靠其经济提速增效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国家应在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同时,加大力度健全主产区经济发展助推机制。一是支持主产区率先建成农业强省。鼓励主产区加强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并利用粮食等农产品生产优势,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建设农业强国中走在前列。二是支持主产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鼓励主产区“弯道超车”,抢占新技术应用制高点,大力发展节地节水高效集约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后发优势。三是支持主产区提升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对主产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区域发展吸引力和竞争力。